学会先驱【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人物介绍

吴蕴初  (1891—1953),近代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成功创制味精的生产工艺,并与酱园大王张逸云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调味品企业:上海天厨味精厂。其后,先后创办天原电化厂、天盛陶器厂、天利氮气厂,形成了天字系化工集团,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货运动的先驱

吴蕴初,字葆元,1891年9月出生于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10岁入学,后入上海广方言馆学外语一年,因家贫辍学,回嘉定第一小学当英文教师养家湖口。不久考入上海兵工学堂半工半读学化学,以刻苦好学成为德藉教师杜博赏识的高才生。1911年毕业,到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后,回学堂当助教,同时在杜博所办上海化验室做一些化验工作。1913年经杜博举荐到汉阳铁厂任化验师。在该厂试制矽砖和锰砖获成功,被升任砖厂厂长。不久,汉阳兵工厂聘他担任理化课和制药(炸药)课课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化工原料短缺,燮昌火柴厂在汉口筹办氯酸钾公司,聘吴蕴初为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料以电解法生产氯酸钾。

1920年,吴蕴初回到上海,与他人合办炽昌新牛皮胶厂,任厂长。这期间,日商在上海倾销的“味の素”,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摸索研制成功味精,后建成上海天厨味精厂。本世纪20年代初,十里洋场上海滩,外货倾销,到处是日商“味の素”的巨幅广告。吴蕴初发出了为何我们中国不能制造的感叹,便买了一瓶回去仔细分析研究,发现“味の素”就是谷氨酸钠,他凭着在兵工学堂学得的化学知识,走南闯北试制耐火砖、火柴、牛皮胶等积累的化学实践经验,认识到从蛋白质中提炼谷氨酸,关键在于水解过程。他白天上班,夜间埋头做实验。人手不够,拉着夫人吴戴仪作助手,经常通宵达旦。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终于制成了几十克成品,并找到了廉价的、批量生产的方法。

1923年8月,上海天厨味精厂成立。当年产量达3000吨,并获北洋政府农商部发明奖。为了宣传其珍奇美味来自天上庖厨,再冠以“天厨”二字。他们打出“天厨味精,完全国货”的大旗,味美、价廉、国货,大得人心,销路一下就打开了天厨味精行销后,与日货“味の素”激烈竞争,在全国人民抵制日货运动的促进下,销路日广,尤其在南洋一带的爱国华侨中更是大受欢迎。为了进一步保障味精的产销,1926~1927年间,天厨在中国驻英、法、美三国使馆协助下,先后取得这些国家政府给予的产品出口专利保护权,开中国轻化产品获得国际专利之先声。继而又办妥了进入这些国家的食品入境卫生检验手续。吴蕴初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味精大王”。

开创中国重化工的新纪元

天厨是以国货起家发展壮大的,然而制造味精的化工原料盐酸还是依赖日本进口。对此,吴蕴初深以为疚。再加时局影响,盐酸供应时断时续,促使他燃起自己生产盐酸的念头。1927年起他就积极收集世界各种电解槽、发电机、整流器等资料,想创办中国自己的氯碱工厂。1928年秋他获悉法商设在越南海防的远东化学公司因经营不善,正待出售,便亲赴海防考察,以8万元购进远东厂开云体育设备,包括120只爱伦摩尔式电解槽、蒸发器、氢气燃烧器和滚动式漂粉机等。但办盐酸厂要比办味精厂困难得多,特别是电力和原料盐的供应难以保证。然而吴蕴初决心既定,排除一切干扰,又从电解生产氯酸钾的经验,终于1929年10月成立了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取名天原,即为天厨提供原料的意思。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于1930年11月10日举行隆重开工典礼,吴蕴初亲自开车。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孔祥熙到会并致词,称赞吴蕴初:“独创此厂,开中国电化工业之新纪元”。

1932年,吴蕴初了解到美国杜邦公司的合成氨试验工厂停业,有一套设备待售,便买下设备,建设了天利氮气厂。天利厂用天原厂电解车间放空的氢气制合成氨,部分合成氨再制成硝酸,这是我国生产合成氨及硝酸的第一家工厂。为使天厨、天原所需耐酸陶瓷做到自给,吴蕴初于1934年建成天盛陶器厂,生产多种耐酸陶管、瓷板、陶质阀门及鼓风机等,创国产耐酸陶瓷工业之先河。至此,天厨、天原、天盛、天利4个轻重化工企业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实力雄厚的“天”字号化工集团,在我国化学工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抗战全面爆发后,天字号企业被迫走上万里西迁之路。经过经两年的艰苦跋涉,天厨、天盛、天原先后在重庆恢复生产,而后又在宜宾开设了天原分厂。天字系企业和当时的很多沿海企业的壮烈西迁,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种子,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重视教育与社会公益

吴蕴初一生注重教育,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1928年,他在上海创办"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提供科学实验。该所后与南迁的“中华化学工业会”合址办公,捐赠南昌路房屋一所,作为该会长久的会址,出版普及化学知识的杂志《开云体育》。

1931年,他发起出资创办“清寒教育基金委员会”,每年选拔家境清寒学业优秀的大学一年级化工系学生及高中学生各十余人,发给奖学金,资助其学业。同时,在沪江大学化学系也设立奖学金。吴蕴初还重视对职员培训和文化教育,在他的提议下,天原董事会从1932年6月起,每月拨款800元,作为厂内技术人员出国考察进修经费。

吴蕴初认为他的财产是"取之于社会,应用之于社会",只有把财产集中起来发展事业,培养化工人才,对国家对社会才会有好处。他非常羡慕美国杜邦公司一套保持股权不分散的办法。1945年,他决定组成“蕴初公益基金委员会”,将他开云体育投资化工事业的股票拿出,交给基金会统一保管。抗战胜利后,又将味精发明权所得归入委员会。1953年他去世后,其家属根据吴的遗愿,将吴生前其他股票一并归入公益基金,并向政府提出交公的申请。1954年遵照中央的建议,交由上海图书馆保管。

C.K. Chuang (1933). Über die Konstitution des Ergosterins, Liebig Annalen der Chemie, 500, 270-280.

拥抱新社会

吴蕴初是个有强烈爱国心的实业家。他常说: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热爱祖国,积极抗日。早在1932年,他就开始组织生产防毒军用面具,支援抗战。1937年后,为保存民族工业,吴蕴初积极组织内迁,于1939年建成了香港天厨味精厂、重庆天原化工厂及重庆天厨味精厂,1943年又建成天原电化厂宜宾分厂。这几个工厂在四川建成投产,不仅在大后方填补了产品的空白,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支援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工业经济落后的大西南,播下了轻重化学工业的种子,对后来大西南化学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重庆期间,吴蕴初作为“国民参政员”与共产党人多次交往,邀请周恩来等参观天字系工厂,还想尽办法请周恩来等参与重庆工商界的活动,做演讲。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代表团打算邀请工商界人士召开座谈会,需要名人出面作东。在一些工商名流犹豫之际,吴蕴初挺身而出,与王若飞共同签名发送请帖。1945年9月17日,中共代表团成功在重庆桂园举行茶话会,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和平建国的政治主张,阐明了共产党的工商政策。这次座谈,是工商界人士对共产党和共产党的各项政策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事后,王若飞和邓颖超为此专程到吴蕴初的寓所致,并代表毛泽东向他并送了一条延安的毛毯、一袋小米和一包红枣。王若飞说: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吴先生这样的实业家振兴工业。吴蕴初说,这是我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礼物。

上海解放时,他正在美国考察。听到上海天原等厂一切正常,十分欣慰。不久,他收到钱昌照来信,邀他回国,分外高兴。1949年10月,吴蕴初到达北京,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并设便宴招待。一见面,周总理就说:“味精大王回来了,欢迎!欢迎!”周总理还说:“中国化学工业将会有很大发展,希望吴先生能为化工事业继续努力。”吴蕴初受到极大鼓舞。这年11月,他返回上海,收到陈毅市长的设宴欢迎。陈毅说,你们都是组织工业生产的很有学识很有经验的人,政府殷切希望你们回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蕴初回国后担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工商联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及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原料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等职。他与新政府密切合作,积极努力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

1953年4月,一直在香港打理香港天厨味精厂的吴蕴初夫人吴戴仪病逝。吴蕴初获此噩耗,精神备受打击。当年秋天,吴蕴初因心脏不适住进华东医院。入院后,陈毅市长曾去医院探望,嘱咐他好好养病,待身体恢复后去北京到化工部主持工作。吴蕴初也对家人说,“想想我这一生,我自认为是对得起人民的,对得起国家的。” “你们今后总要照国家指引的道路走下去。” 1953年10月15日,吴蕴初在上海病逝,终年62岁。陈毅市长参加了10月18日的公祭,市政府副秘书长金学成在介绍吴蕴初先生生平事略时说,吴蕴初对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相当的贡献。

吴蕴初企业与学会研究诸事讨论

1922年4月,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北京成立。吴蕴初以味精发明者的资格成为首批会员。

其时军阀连年混战,北京总会无法正常活动。甚至不能立足。陈聘丞等和吴蕴初商议,总会可迁到上海来。

1929年,经教育部和理事会讨论,中华化学工业会总会迁至上海。曹惠群担任会长,吴蕴初担任副会长。所需费用本商量与范旭东共同承担。但范在天津随后创办“黄海化学研究社”,表示“俟经济稍裕时再付”。故总会费用事实上由上海天厨承担。

1928年冬吴蕴初酝酿成立研究所,征得张逸云同意。1929年2月,几与总会南迁同时,吴蕴初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吴任董事长,聘程瀛章任所长。所址,白尔路336号。研究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化工杂志——《开云体育》。

中华化学工业会与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在上海合址办公。

1929年起,《开云体育》杂志发起“天厨化学论文奖”,至1937年因抗战而中止。

1937年4月,吴蕴初个人出资33200元购置南昌路花园洋房一幢赠与中国化学工业会。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化学会和研究所一起迁到重庆。吴蕴初克服重重困难,率先恢复生产。在重庆山城站稳脚跟后,吴蕴初又筹划中国化工会和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恢复活动。1942年秋天,他在重庆天原厂建造了一座三层青砖楼房辟为会、所址,聘请中国化工会理事、中央大学工学院长、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博士张洪沅为所长,贺阁、查雅德为研究员,仍由天原、天厨承担经费,从事化工研究工作。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会、所还是刊行3期16卷《开云体育》杂志和一批参考文献。1944年春天,“会、所”和其它机构、团体一起,在兰州召开了学术年会。

吴蕴初天厨厂另办两份杂志为:《开云体育》、《开云体育》(193年7月1日创刊)。

【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一粒粒小味精背后的大情怀

上海学习平台  2020-12-24  作者:方亚琪

味精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调味料。今天的中国,味精年产量已占全球需求量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味精生产大国。然而,鲜有人知道的是,百年前的中国,国内味精市场却一度被日本品牌所垄断……那么,中国味精市场是什么时候回到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其间经历了怎样一番曲折与发展?这一粒粒小小的味精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20世纪初的中国,各类洋货品牌横行一时,在市场上大量倾销。那时的民族资本家,不少人心中怀有一种反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掠夺中华财富的使命感,立志要工业兴国、实业强国的不在少数。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工业重镇的上海涌现出一批颇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名牌,天厨味精厂生产的“佛手”牌味精就是其中之一。

由海派书画大师王一亭设计的天厨“佛手”牌味精包装盒

●  化工男闯入味精市场

天厨味精厂创始人吴蕴初,是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他出身于一个清寒的塾师家庭,自十三岁起在乡间私塾读了两年书,十五岁进入培养洋务人才的“广方言馆”,学习一些洋文。一年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出来做小学教员养家。后来又设法进入“陆军部兵工厂专门学校”,学习化学。

天厨味精厂创始人吴蕴初

彼时的兵工学校偏重机械与化学两科,机械科注重钢铁制造,化学科注重火药制造,课程由德国化学教员教授,尤其注重实验。在这样的环境下,吴蕴初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化学基础。由于家境不好,他常常需要在外兼职做些教学,以维持生计和补贴家用。靠着学校得来的奖学金和教书所得的“束脩”,吴蕴初刻苦学习、节俭度日,每月积下二十几块,几乎统统用来补贴家用,生活不可谓不艰难。

三年后,吴蕴初从兵工学校毕业,先在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后来辗转于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厂、汉口炽昌硝碱公司等处任职,靠着在化学上的一技之长养家糊口。1921年,吴蕴初三十一岁之时,他受邀来上海创设“炽昌新制胶厂”,任经理兼技师。既是与化学本职有关的工作,吴蕴初便欣然接受了。

1950年,吴蕴初参加上海市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履历表(上海市档案馆藏)

在上海主持炽昌期间,吴蕴初一直念念不忘要振兴民族化工产业。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心从轻工业着手,再逐步发展壮大。

当时,国内的味精市场由日本产“美女”牌味之素垄断,他见日本产味之素在市场畅销,便花了四角小钱,从街上买了一瓶,带回家里化验,决心造出国产调味素,以和日本品牌一较高下。

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早在1915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海带中提取出谷氨酸钠,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味之素,行销世界。日本人对配方严格保密,高筑技术壁垒,从而垄断了世界市场。但吴蕴初硬是凭借一个理工男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精神,依靠简陋的酒精灯、试剂瓶等工具,白天上班,晚上做实验,成功研制出了不同于日本技术的、使用小麦粉提取的谷氨酸钠配方,可以随时投入生产。

日商“味之素”调味精粉广告

可当时的吴蕴初,虽然已经是化工厂的经理,但本质上还是个打工仔,没有多少本钱。技术有了,钱从哪里来呢?吴蕴初为此深感苦恼。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机缘巧合,很快他就经人介绍,见到了彼时上海“宁波帮”(宁波籍商人的代称)巨商——张氏酱园的老板张逸云。

张逸云为张氏酱园的老板,旗下产业历经三代经营,有九大酱园、百余门市,身家极丰。张氏虽身在商海,却常以读书人自居,颇有风骨。当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国势衰败,胸怀抱负的张逸云“一心想以新式工业为本走实业强国之路”,但却不得其法,和痴迷于化学研究、希望一展抱负却独缺资金的吴蕴初正是天作之合。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张氏当即拍板,出资5000元,吴氏以技术入股,合办一家工厂。

吴蕴初为天厨厂业务问题致张逸云的文件(上海市档案馆藏)

吴蕴初表示,日本的调味产品叫做“味之素”,我们的产品需要和他们区分开来,就叫做“味精”,有味中精品之意。张逸云深表赞同,又定商标为“佛手”,给工厂取名为“天厨”,取“天上庖厨”之意,天厨味精厂就此于1923年正式诞生。

●  积极营销夺回味精市场

天厨厂投产后,产量与日俱增,投放市场,很快就面临着“美女”牌味之素的直接竞争。吴蕴初敏锐地发现,天厨具备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彼时在爱国主义情感激荡之下国人对于国货的支持。著名工商业家刘鸿生在讲述自己创办的火柴厂打垮“凤凰牌”瑞典火柴和“猴牌”日本火柴的经历时,这样讲道:

“经过了一年多的斗争,国货火柴在市面上取得了优势……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可见,国民的爱国主义热忱是民族实业家崛起的一大助力。“佛手”牌味精通过张氏酱园业的营销渠道打开市场,在上海主要路段狂打广告,大量使用了“完全国货” “国产之光”等宣传语,直接与“美女”打对垒。天厨厂所用的味精配方经过吴蕴初的不断改良,不仅品相优秀,味道鲜美,价格更比“美女”牌低廉。物美且价廉,又有“国货”身份加持,“美女”牌味之素自然节节败退。

天厨味精广告

市场被挤占,产品遭到积压,日方资本感到十分恼火。于是,他们通过日方领事馆向北洋政府农商部起诉,声称“味之素”的广告中有“调味精品”四字,天厨使用“味精”二字,属于剽窃与侵权行为,并以命令式的语气,要求将“味精”注册成他们的专用商标。

此事一出,舆论大哗。日方处理商业竞争之骄横跋扈,激起义愤。当时正逢五卅运动爆发,举国上下群情激愤,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吴蕴初敏锐地捕捉到时机,加大宣传,积极抗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局最终驳回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将“味精”的专利权一并判归于吴蕴初。吴蕴初的“佛手”味精,经过这次“炒作”,也因祸得福,名声大振,销路更广。

1926至1927年间,天厨厂的“味精”制造法在英美法专利局均取得了专利。1928年,“为提倡国人从事于此项工业起见”,吴蕴初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于是国产味精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日货更无销售之机。到了1920年代后期,绝大部分中国市场上已难以见到日本产味之素的身影。

天厨味精外包装(上海市档案馆藏)

事实证明,只要有过硬的质量,中国人是不惮于甚至是乐于使用国货的。天厨对阵味之素的大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刊登的《开云体育》一文中曾经写道:

“……最初每年营业仅十万元,目今每年营业近三百万元……此每年三百万元的生意,实无异由【开云体育官方网站】所掠夺中抢回来者……故记者常以为空口提倡国货无济于事,必国人中多能出其聪明才智,研究创制各种‘价廉物美’的代用品,始有实效可言。”

天厨味精当时的宣传画

●  主从天厨厂到“天”字号四大企业

在击败“美女”牌味之素后,天厨厂得到了迅速发展。“佛手”牌味精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以其雅致的包装、优良的品质获得大奖,由此扩展了海外市场,产品行销世界。在抗战前一两年,天厨味精销往南洋和欧美各国的销量几乎达到开云体育销量的百分之七十。

1933年,天厨味精厂参加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参展证书(上海市档案馆藏)

但吴蕴初并未就此满足,他依然在不断地加深研究,力图提高味精的质量。此时吴蕴初已有了更大的计划,那就是以天厨为基础,扩大建立国产化工产业。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天厨产品原料的本地化生产。

由于制造味精所需的重要原料——盐酸,当时只能从国外进口,并且市面上大多盐酸,是用硫酸法制成,杂质过多,用于制造味精还需进一步提纯,并不合用。另外,盐酸也是现代工业极为重要的一项基础原料,对于发展国产基础工业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样的境况下,吴蕴初决心要创办一个自营的盐酸厂,使用电化的方法来制造味精。这一想法再度得到张逸云的大力支持。经过一番积极筹备,天原电化厂于1930年正式成立。除去生产盐酸这一重要原料,天原电化厂还生产烧碱、漂白粉等。吴蕴初十分高兴,他希望“将来能将此本国自制的重要原料,供给本国各项工业之用,不必再乞怜于舶来品。”

张逸云就天原电化厂章程事和吴蕴初的往来文件(上海市档案馆藏)

天原厂的成立再度影响了日、英商人在中国市场的既得利益。为打击天原产品,外商一度压价倾销,日本漂白粉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面对压力,吴蕴初通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降低包装费用等方式顽强抗争,最终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半年后,日、英商行不仅没能打垮天原,自己反而损失不小,只好放弃,天原厂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天原电化厂

天原厂成立后,吴蕴初又先后成立了天利氮气厂和天盛陶器厂,分别制作合成氨、硝酸和耐酸陶器。至1934年,天厨、天原、天利、天盛四大“天”字号企业已自成体系,为国产化学工业填补了大片空白。吴蕴初对此深感喜悦,自刻石印一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示畅快之情。

●  一个民族实业家的赤子情怀

吴蕴初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他一向坚定地相信,“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在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后,他终生都在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努力。1928年,吴蕴初筹办建立中华化工研究所,自任董事长,他表示:

“虽集数无多,能力有限,为小规模之研究,然而于有心振兴实业者,或亦不无小补矣”。

1932年,吴蕴初提议开展“天厨化学论文奖”评选活动,吸引向往化学研究的莘莘学子投稿,促进化学研究;又出资五万元,建立“清寒教育基金”,资助成绩优秀又家境贫寒的学生,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就曾受过资助。

重庆大学校长张洪沅关于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研究经费一事致吴蕴初的文件(上海市档案馆藏)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吴蕴初在强烈爱国心的驱动下,积极支持十九路军抗战,为前线提供了大批物资,又联合上海其他厂家,制造大量防毒面具准备提供给十九路军将士,以应对日本的毒气。1933年,又花了十二万元,购买全金属战斗机、教练机各一架,命名为“天厨”号,支援抗战,民族企业家拳拳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天厨”号飞机

1945年,抗战胜利,同全国人民一样,吴蕴初也大为振奋。结合自己多年奋斗的经历,吴蕴初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工商业只有在一个稳定、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里才有发展前途。既然抗战已经结束,他希望能够大展拳脚,放开手脚全力建设国产化工事业。

但内战很快爆发了。战乱再起,使吴氏的企业陷入重重困境,吴蕴初多方尝试,发现自己发展国产化工的宏图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实现。带着不甘与疑虑,他在1948年底取道香港,前往美国。

天厨上海工厂大门

1949年解放后,吴蕴初对于是否回国,颇有疑虑。上海解放后,他从美国打长途电话回来,询问情况。在得知自己在上海的天厨、天原、天利三厂一切运营正常后,深感庆幸。1950年10月,他从香港乘船到天津,转道前往北京。11月,他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上海工厂,受到了厂里职工的热烈欢迎。在谈到发展内地工业时,他愉快地讲道:

“当我离开上海的时候,是一片混乱,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现在一切全变了,变得生气蓬勃。这次我路过北京,在那里逗留了两个星期,所看到的全是令人振奋的事;与以前大不相同。过去我们不是没有计划,但计划却形成了八股文章。在重庆我们曾有许多打算,可是都行不通……现在只要你去干,什么都有希望。”

回到上海后,吴蕴初被任命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合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继续积极为中国化工事业做贡献。1953年,吴蕴初的夫人吴仪因癌症不幸去世,吴蕴初深受打击,一病不起。住院期间,陈毅市长曾前往探望,要他好好养病,病好后继续发展中国的化工事业。然而吴蕴初最终没有战胜病魔,1953年10月,这位中国化工产业的先驱者永远闭上了双眼。

1950年10月上海市第二届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广播庆祝会,工商界代表吴蕴初讲话(上海市档案馆藏)

●  “天厨”今何在?

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味精生产大国。至2019年,我国味精年产量已高达200多万吨,占全球需求量的60%以上。那么曾经的味精大王——天厨制造的“佛手”牌味精现况如何呢?

说来有趣,现在大家如果上网去搜索一下“天厨”或是“佛手”牌味精,能搜到三家不同的味精厂商,分别是:上海冠生园天厨调味品有限公司,重庆天厨天雁食品有限公司,香港天厨有限公司。每一家都称其前身为吴蕴初先生于1923年创立的老字号天厨厂,这是怎么回事呢?

1938年,吴蕴初关于天原电化厂设备内迁支援抗战的函(上海市档案馆藏)

原来,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吴蕴初的上海工厂遭到日军轰炸,“南市各厂于炮火及掠劫中,尽毁为平地”。对此,吴蕴初并未灰心,而是积极奔走,组织将厂中设备运往内地,重建“天”字号企业,支援抗战。经过反复不懈的努力,吴蕴初将自己的产业分别搬到了四川和香港,而天厨厂则在重庆和香港都建立了分厂。

当年位于重庆的天厨四川工厂全景

所以,无论是上海、重庆还是香港的“天厨”品牌,历史都可追溯至吴蕴初当年所创立的“天厨”厂。如今,这三家“天厨”企业,依旧将味精作为其主打生产经营范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其中,上海冠生园天厨调味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佛手”商标,也被国家商务部列入了“中华老字号”品牌名录。从1923年诞生至今,即将走入百年历史的“天厨”品牌,不仅是一段中国民族实业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一位民族实业家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精诚报国的赤子情怀。

(原载于2020年12月24日“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